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高考,2021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tamoadmin 2024-06-11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散文阅读答题2.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及参考答案3.高一语文蓝色暑假专题六的答案4.秋天的树-赵丽宏阅读题答案5.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6.200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之古代散文阅读训练卷2006年广东高考卷的散文阅读是冯骥才的《夕阳透入书房》 《夕阳透入书房》是什么时候写的? 为什么不是朝阳?那泥公鸡是虚拟的还是真有这东西? 既然物质性的东西不能久存,那他抢救文物是不是浪费?怎

1.高中散文阅读答题

2.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及参考答案

3.高一语文蓝色暑假专题六的答案

4.秋天的树-赵丽宏阅读题答案

5.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

6.200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之古代散文阅读训练卷

散文阅读题及答案高考,2021高考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2006年广东高考卷的散文阅读是冯骥才的《夕阳透入书房》

《夕阳透入书房》是什么时候写的?

为什么不是朝阳?那泥公鸡是虚拟的还是真有这东西?

既然物质性的东西不能久存,那他抢救文物是不是浪费?怎不把祖先留下来的精神、思想记下来就好了?这些才是非物质性的可久存的东西啊,按他的说法

问题补充:我倒,一楼的同志,你转来的这个我都看过了啊。无用的,你还是认真的回答我的问题吧。

最佳答案

夕阳可能暗示文物“命在旦夕”吧。泥公鸡应该是有的。抢救文物当然不是浪费,它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要是没有物质的东西,就没有非物质的东西了。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

1、常见题型

①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②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③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④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

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叙事性散文阅读指导及参考答案

 导语: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以下是关于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模板,欢迎大家的参考!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模板

 鉴赏艺术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解题分析:要从三个角度切人加以思考: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二是这种手法是怎样运用的,要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答;三是有什么表达效果或作用。注意用自己的话评价鉴赏。

 规范答题:1.指认手法,就是说要说出这段话(文章)运用了什么艺术技巧。2,具体解释,就是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阐述这一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3.简述好处,就是最后简单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价值、意义或好处。4.组织答案语言顺序。

 布局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怎样的?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文章的布局谋篇有着怎样的特点?4.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5.文章在构思上的特点是什么?

 解题分析: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和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作者情感的变化;思考?开头写了什么?接着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再思考行文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先抑后扬、逐层递进等。

 规范答题:1.先说明行文结构特点。2.具体概括文章内容。3.组织答题顺序:说明行文结构特点十具体解说。

 散文阅读题的答题如何规范,有一定的答题模式吗?笔者经过摸索,探究历年高考试题的参考答案,总结出如下五种答题模式。供同学们参考仿用。

 原因

 规范答题:1.审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并标明。2.在问题出处的前后搜寻答案。3.划定答案区间,尽量用原文句子作答。4.注意字数要求,适当增删。5.选准答案用语。6.答完后,回望答案,语言表达准确通顺。

 含意

 解题分析: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③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绿色的海洋用的是比喻中的隐喻。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问题出处。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表现手法

 解题分析: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全文中找答案;二是在某一段中找答案。前者注意每段的开头句或结尾总结句;后者则注意答案就在?表现在?的后面。题目中明确规定是阅读第二段,这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考查。答案要点不难拟出。因为第二段就写了三个片段,很容易概括。尤其是第二个要点如果注意到?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就非常明确了。

 规范答题:1.找出问题的出处并标明。2.在出处的前后寻找答案。3.选准答案用语:表现在4.分序号1、2?答要点,注意字数。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的主要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技巧: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另外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要注意抓住重要句子:

 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中心句和点睛句。

 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高考散文题型分析及答题要点,常见提问方式

 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高一语文蓝色暑假专题六的答案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散文为主,而其中叙事性散文又占很重要的一部分。叙事性散文是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形象,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溢着饱满的感情。叙事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梦碎雅典》、宁夏海南卷的《叶圣陶在四川》,20xx年高考浙江卷的《乌米》等都是叙事性的散文。

阅读叙事性散文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叙事性作品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肖像等的描述表现人物性格。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抽象的,如勤奋、深沉、幽默等,但他的言谈举止、相貌穿戴则形象可感。阅读叙事性作品,我们要做的常常就是从有形的人物作为中概括出其抽象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从具体的事件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的第21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这道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从人物的外在形象中去分析此时人物内在的心理感受和性格特征。

二、无论鉴赏哪种类型的散文,都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作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叙事性散文更是这样。从表面看,它通篇都是在写人叙事,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思想感情则往往集中表现在某些句子,即“文眼”里,我们阅读时只有找到这个“文眼”,才能把握住作品的主旨和要义。“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另外,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三、要抓住作者写人叙事的线索,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特色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循着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四、品味散文的语言。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要凝练、优美、灵动,甚至富于哲理、诗情和画意。杰出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炼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一个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文章内容而异,如鲁迅散文的语言就各具特色。《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高山。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例文:

楼窗外面“砰”的一响,好像放炮,又好像轮胎爆裂。推窗一望,原来是“爆炒米花”。

这东西我小时候似乎不曾见过,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个名称我也不敢确定,因为那人的叫声中音乐的成分太多。字眼听不清楚。问问别人,都说“爆炒米花吧”。然而爆而又炒,语法欠佳,恐非正确。但这姑且不论。总之。这是用高热度把米粒放大的一种工作。这工作的工具是一个有柄的铁球,一只炭炉,一只风箱,一只麻袋和一张小凳。爆炒米花者把人家托他爆的米放进铁球里,密封起来,把铁球架在炭炉上;然后坐在小凳上,右手扯风箱。左手握住铁球的柄,把它摇动。使铁球在炭炉上不断地旋转。旋到相当的时候。他把铁球从炭炉上卸下,放进麻袋里。然后启封,——这时低发出“砰”的一声响,同时米粒从铁球中进出,落在麻袋里,颗颗同黄豆一般大了!爆炒米花者就拿起麻袋来,把这些米花倒在请托者拿来的篮子里,然后向他收取若干报酬。请托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篮子里黄豆一般大的米花,带着孩子,拿着篮子回去了。这原是孩子们的闲食,是一种又滋养、又卫生、又经济的闲食。

我家的大姐主张不用米粒,而用年糕来托他爆。把水磨年糕切成小拇指大的片子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拿去托他爆。爆出来的真好看:小拇指大的年糕片,都变得同十只香烟簏子一般大了!爆的时候加入些糖,吃起来略带甜味,不但孩子们爱吃,大人们也都喜欢,因为它质地很松,容易消化,多吃些也不会伤胃。“咕隆咕隆”地嚼了好久。而实际上吃下去的不过小拇指大的一片年糕。

我吃的时候曾经作如是想:倘使不爆,要人吃小拇指大的几片硬年糕,恐怕不见得大家都要吃。因为硬年糕虽然营养丰富,但是质地太致密,不容易嚼碎,不容易消化。只有胃健的人,消化力强大的人,例如每餐“斗米十肉”的古代人,才能吃硬年糕;普通人大都是没有这胃口的吧。而同是这硬年糕。一经爆过,一经放松,普通人就也能吃,并且爱吃,即使是胃弱的人也消化得了。这一爆的作用就在于此。

想到这里,恍然若有所感。似乎觉得这东西象征着,另一种东西。我回想起了三十年前。我初作《缘缘堂随笔》时的一件事。

《缘缘堂随笔》结集成册。在开明书店出版了。那时候我已辞去教师和编辑之职,从上海迁回故乡石门湾,住在老屋后面的平屋里。我故乡有一位前辈先生,姓扬名梦江,是我父亲的好友,我两三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他为义父,我们就变成了亲戚。我迁回故乡的时候,父亲早已故世,但我常常同这位义父往来。他是前清秀才,诗书’满腹。有一次,我把新出版的《缘缘堂随笔》送他一册,请他指教。过了几天他来看我,谈到了这册随笔,我敬求批评。他对那时正在提倡的白话文向来抱反对态度,我料他的批评一定是否定的。果然,他起初就局部略微称赞几句。后来的'结论说:“不过,这种文章,教我们做起来,每篇只要廿八个字——首七绝;或者二十个字——一首五绝。”

我初听这话。未能信受。继而一想,觉得大有道理!古人作文,的确言简意繁,辞约义丰,不像我们的白话文那么噜里噜苏。回想古人的七绝和五绝,的确每首都可以作为一篇随笔的题材。例如最周知的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个题材,倘使教我来表达,我得写每篇两三千字的两篇抒情随笔。“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长安买花者,一枝值万钱;道旁有饥人,一钱不肯捐”这两个题材,倘教我来表达。我也许要写成——倘使我会写的话——两篇讽喻短篇呢!于是我佩服这位老前辈的话,表示衷心地接受批评。

三十年前这位老前辈对我说的话,我一直保存在心中,不料今天同窗外的“爆炒米花”相结合了,我想:原来我的随笔都好比是爆过、放松过的年糕!

阅读训练

1 文中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文中说“请托者大都笑嘻嘻地看看篮子里黄豆一般大的米花,带着孩子,拿着篮子回去了。”请你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这时孩子的举动和表情。

3 通读全文,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即把爆过、放松过的年糕比喻成用白话文写的随笔,而把没有爆过的年糕比作是言简意繁的古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 主要采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作者详细地说明了爆炒米花的过程,这样写既让读者了解到什么是爆炒米花,又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为后文埋下伏笔。2 要点提示:要注意突出孩子高兴、满足的神情。3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赞美白话文和古文相比,有通俗易懂,易于人们接受的优点。文章的最后一句“原来我的随笔都好比是爆过、放松过的年糕”,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4 作者在文中不惜笔墨地写,了人们对没有爆过的年糕和爆过的年糕的态度的鲜明对比,突出了爆过的年糕更易于人们接受和消化的特点,而没有爆过的年糕则不受欢迎。实际上,写文章也是这样。用古文写作小而精,但由于语言太简人们不易理解;而用白话文写的文章则普通大众都能理解。所以,作者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形象化了,也易于人们理解和接受。

秋天的树-赵丽宏阅读题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集训

(一)清明:

14.①祭奠先人;②耕耘劳作的开始;③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④想起自己的责

任,对自己的行为反躬自问。⑤滋养淳朴民风,营建温馨和谐生活。(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15.(1)父亲在爷奶去世后,牢记爷奶嘱托,舍弃了轻松的生活,用自己的辛苦劳作拉扯

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并重新安葬父母,他成为孝敬父母、爱护幼弟的典范。(2分。意思对即可)

(2)现在的清明节已经不具有原本的内涵,失去了实际意义,成为了一种上坟的形式。

表达了作者对清明节文化传统丧失的遗憾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w 16.①过去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同住一院,亲情浓浓;现在老人们独居陋室,暮年凄凉。

②过去民风淳朴,人心单纯;现在却本色尽弃,人心不古。③过去孩子们田野放牛,自由快 乐,天真野性;现在被圈养溺爱,颐指气使。④过去有着“田园牧歌”般的恬淡和清贫;现在 铜臭熏心,灵魂泯灭、金钱至上。(2分)

通过上述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对现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生活

的遗憾、惋惜。(2分)

17.(示例)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有着丰富的意蕴,深刻的内涵,是我们

每个炎黄子孙要去继承和发扬的。(2分)像清明节这样的一些传统节日,它能使人们不忘先祖,感恩父母,反思自我,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然而,近年来这些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在渐渐退去往日的色彩,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富足了,但很多人却丧失传统美德,长此以往,会造成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迷失。(2分)(如果从反面作答,言之成理亦可。)w_w*w.

(二)扬州的夏日:

11.①叙写历史上关于扬州的记载,突出扬州作为历史名城的文化含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②批评一般人跟在诗人文士的背后,随声附和地称道未曾亲历的扬州,仅靠着“耳食”构筑扬州的海市蜃楼,反衬作者所写内容的真实可信;③说自己对扬州没有“美丽的幻想”甚至“憎恶”等内容,欲扬先抑,增加了行文的曲折,从而更加突出了扬州夏日的美。

12.“瘦西湖”这个名字①只有一个“瘦”字叫得雅一些,太短故曰太“瘦”,而且,②名字三个字就借用了杭州西湖两个字,显得很没文化,因而太“俗”。③这样的名字与美丽的瘦西湖一点也不相称,所以作者不喜欢。

13.①不经意地交代“卜河”的时间,含蓄地表明夏日水上游扬州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往返;②作者归来时情状的描写,突显了游玩的满足与惬意:③脱口而山的唐诗句,更增添了夏日水上游扬州的情韵。

14.①似乎不经意的叙述,正好和扬州休闲的特点吻合,②也和作者那种闲适愉悦的心境合拍;③抓住这座城市的核心“水”构思成文,恰到好处。

(三)日落滑铁卢:

没找到

(四)我凝望过,我祝福过:

11.选取典型景物,色彩鲜明(1分);以拟人写大地,以借代写叶与花,以虚实结合写风(2分);表现西部的辽阔和秀美(1分);与下文的“低矮破旧的黏土房”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西部的苦寒(1分)。

12.江仓是一个偏远、艰苦险恶的地方(2分)。文章从“江仓”的语意、地理位置、生存环境、工友的生活四个方面来表现的(4分)。

13.他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西部建设者(2分);常常交流文学创作(1分);有着用文学表现苦难的共同主张(2分)。

14.对底层劳动者生存状态的关注(2分);对他们坚强、质朴、善良品格的讴歌(2分);对作家勇于直面苦难、抒写人性善与美的精神的赞美(2分)。

(五)疲民:

11.(1)以突发事件开头,较好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引出下文对李青桥工伤现场惨烈景象的描写,使作品有一定的震撼性;(3)为下文写我与李青桥的关系及当时农村劳作之苦作了铺垫。

12.第一处表现了当时农民在苦役般高强度劳作之下面对劳动时出现的伤害而产生的痛苦、麻木、无奈之情;第二处表现了李青桥走出工伤痛苦后看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的激动、欣喜之情。

13. 答:这是因为(1)通过对陶渊明等文人笔下的乡村田园诗意般生活的否定,突出当时的农村的劳动甚于劳役的现实,揭示了李青桥的悲剧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社会背景;(2)写乡镇上“闲荡的年轻人”等是为了反衬当初李青桥等农村人,突出当初他们的疲惫与痛苦;(3)写“休养生息”的乡镇上人们的生活,既反映了时代的可喜变化,也回答了李青桥走出当初所受工伤痛苦的原因。

14. 相同之处:两人都是农民;都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都是美少年;都经历农村劳作的艰辛和痛苦;生活中恐怕都实有其人。

不同之处:所处的时代不同;一个是高中生,一个文盲;一个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一个精神受到严重伤害;一个最终走出痛苦,身心获得解放,一个彻底愚昧麻木落后;一个与“我”感情上没有隔阂,一个与“我”心灵上永远隔着一个墙。

小说集训

(一)花篮里花儿香:

11.提醒人们意识到城市生活会给我们的身体和思维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呼吁人们努力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12.①照应题目;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对比反衬;④逐层揭示人物性格。

(每点1分,共4分)

13.(1)曹医生是个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贪婪而势利的小人。(2分)

(2)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对爸爸和14床老太太的不同态度上以及爸爸对花的不同态度上。映衬手法:以争奇斗艳、艳得失真的红牡丹来映衬曹医生的性格。(只要答出1点并有分析即可得2分。回答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分析合理也可得分。)

14.(1)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跌宕起伏;(2分)

(2)充分揭示人物性格:虚伪、势利、利欲熏心;(2分)

(3)揭示主题:鲜花已失去它应有的意义,人性也已被金钱私利扭曲。(2分)

15.(1)实写,爸爸的生命已经奄奄一息,而绢做的牡丹却是长久的。(2分)

(2)虚写,爸爸的生命是朴实的,而绢做的牡丹却是艳丽而虚伪的。(2分)

(3)讽刺,作者借朴实无华的生命却敌不过虚伪而没有生命力的绢花,来讽刺当今社会人性扭曲的现实。(2分)

(二)青龙偃月刀:

(1)答:①一些想法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有着一种坚守和执着。如文中他固守男女之防,不煽油和染发,“师父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等。

②剃头技艺精湛娴熟。“青龙偃月刀法”让人叹服,可以从作者对他的刀法描写中看出。

③喜爱古典文化。比如敬奉关帝爷和“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④为人重情重义。如翻两个岭去看望老友,发现老友病笃,含泪回家取行头为老友最后剃一次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2)答:①进一步塑造何爹重情重义的形象和表现他剃头技艺的精湛,表达了对何爹的敬重之情。(2分)

②“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现在也离他而去了,表达了对何爹手艺的未来的担忧。(2分)

③将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深化了主题,隐含着对像青龙偃月刀法这样的传统文化精华走向没落的酸楚和忧虑。(2分)

(3)答:①应该辩证地看待何爹的坚持。何爹传承传统的剃头技艺,不愿趋时随变,不肯敷衍应付,坚守自己的信念,保有对传统文化的无限热爱,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2分)但是他墨守成规,不能将传统技艺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导致生意一天天冷清,生计都难以维持,面临衰落也是历史的必然,仍然不知变通则是不可取的。(2分)

②要热爱传统文化,必须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和爱护,以使其中的优秀元素得以传承。(2分)

(4) 要耍扬长避短,去粗取精,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使之适应当代社会

(三)1935年的羊:

(1)老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民(1分),他的身上具有勤劳、质朴、善良、憨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分),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却拿出政府补给他的其中的2000块钱送给学校,这既表现了他的憨厚、慷慨和知恩图报,同时也赋予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分)(意思对即可)

(2)(6分)①表现了瓦村学校的偏僻贫穷;(1分)②为小说结尾老旺捐款做铺垫;(2分)③为了刻画曹老师这个踏着老一辈的足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为改变瓦村贫穷落后面貌,为了瓦村的教育和明天,几十年如一日,热心、执著、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3分)(意思对即可)

(3) 无

(4)(8分)观点一:这样写是真实的,没有刻意拔高。①每当老旺看见“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他的“心里酸了又涩,涩了又酸”,从老旺性格发展来看,捐款之举顺理成章;②“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思情俺们忘不了”,捐款之举也符合老旺(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憨厚质朴、知恩图报(包括对政府信守诺言的回报)的性格特点;③捐款之举与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是分开不的;④捐出2000元,“留下的那几千块,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更加突出了老旺捐款的合理性、真实性。

观点二:这样写不够真实,有些刻意拔高。①老旺家境极其贫困,从现实性看不捐款更合生活真实;②发现借条的当夜,“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从瓦村这一社会环境看,民风并非淳朴无瑕,因而处在这一环境中的老旺的捐款之举就有些不够真实;③从构思来看,这种捐款的结尾形式在不少文艺作品中都有,雷同较多,因而此文章显得有些拔高人物。

(两种观点均可。每答上一点得3分,答上两点得5分,答上三点即可得8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县长卖字:

1.①小说写莫县长书法好,是为下文作铺垫,莫县长是文章赞颂的对象,莫县长的字是真好,即使莫县长使用了一些手段,但是莫县长的字也是物有所值的,不会降低莫县长的形象。②推动力情节发展。正因为字好,才出现了下文的卖字事件。

2.关键是老板们听到了要建两座大楼的消息,他们有利可图,所以纷纷出钱买字,这是墨副县长的计策,既惩罚了那些不法老板,又完成了建校任务,一举两得。

3.莫县长是一个正直的干部,他不贪不占,不徇私情,他为了建校的事绞尽脑汁,是一个想干事的领导。他头脑灵活,做事有技巧,是一个开拓型县长。是小说赞扬的人物。(社会风气不正,莫县长为了筹集建校资金,采用了一些手段是情有可原的,这不会影响人物的形象)

4.答案示例:

同意。莫县长是为了解决建校问题,迫不得已出此下策,他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学生,莫县长卖字的对象是那些不法的老板,他们不愿为建校出力,让他们掏点钱也是应该的。同时莫县长的字还是可以的,有一定的价值,因为是拍卖所得,所以不是完全骗人的。

不同意。莫县长这种做法还使用了欺骗手法,是不对的。首先,莫县长建校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分管教育,建校是他的责任,他应该完成的。其次,换届选举到了,莫县长为了自己的乌纱帽,所以,采用了非正常手段,这还是不对的。

高考衔接集训

(一)记住回家的路:

19.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以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作铺垫。

解析此题从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是与下文的人生做类比,结构上是为下文作铺垫。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全文内容、行文思路和材料安排的目的。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2分)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2分)

答案(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保持清醒。

解析(1)首先能把握这句话的主旨,是机会和压力对人的负面影响,再结合本段的中心“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答案即可得出。(2)首先理解关键词“坚实的自我”“精神的坐标”,再结合本段的中心“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答案即可得出。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需要联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层含意,还应适当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4分)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解析要结合全文,充分读懂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中出现的形象的意义的理解,难度较大,不容易把握。

22.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6分)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出去闯荡一番。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坚守自我,早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

解析注意“但”的转折,前后是两层意思。

(二)清晨,我们苏醒:

11.文章开头第一段表明时间是在“清晨”,一方面突出巴黎清晨行人稀少,天色灰暗,可能下雨,与法国的绅士和淑女们大清早在中国驻法领事馆前排长队的情景形成对照,表现了中国在欧洲人心中地位的提高;(3分)另一方面点明了文题“清晨,我们苏醒”,为展现下文内容和揭示文章的主旨作了铺垫。(3分)

12.欧洲人正逐渐改变对中国固有的无知或偏见,开始友好地接受逐渐强大的中国,并试图去了解一个苏醒了的中国。(3分)隐含作者对这一现象及其前景的肯定和期盼,希望能借此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化解歧见。(2分)

13.采用对比的手法。(2分)以二十年多前中国的年轻人悲观地看待当时的中国而纷纷出国学习与现在欧洲人排队签证到中国来作对比,表现中国逐渐强大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2分)以二十年多前中国文化出版业之落后与现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出版物之兴旺作对比,表现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地位的上升。(2分)

14.中国已经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开始走向强盛;(2分)中国的发展前景无限,道路宽广;(2分)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任重道远,需要扎实地稳妥地前行。(2分)

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

秋天的树不再像夏天那样郁郁葱葱充满活力!但是有他的特色!下面是我网络整理赵丽宏《秋天的树》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赵丽宏《秋天的树》阅读原文

 ①A秋风在大地上游荡。夏日的酷暑像一群惊惶失措的野兽,在悄然而至的秋风里一哄而散,逃遁得不知去向。

 ②秋天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年轻时代生活在乡村的那几年,我真正理解了成熟和收获与秋天的关系。在高旷澄澈的蓝天下,等待收割的稻田金浪起伏,长江边的芦花银波荡漾,迁徙的雁群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远方,天地之间回荡着它们的鸣唱?这是无比美妙的景象。在城市里,看不到成熟的秋林和原野,也闻不到成熟的果实和稻谷的清香,你只能从气温的变化中感觉秋天。高楼大厦一年四季以不变的姿态屹立在你的视野里,它们决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动。

 ③好在城市里有树。树,向城里的人们 报告 着秋天的消息。

 ④从我书房的那扇西窗中望出去,能看到三棵树,一棵樟树,一棵月桂,还有一棵枇杷树。也许,在一年四季中,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的是这几棵树。在休息的时候,在思索的时候,我总是凝视着窗外,欣赏它们婀娜多姿的绿色身影。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向我昭示着自然和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我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

 ⑤春天,它们最早把清新的绿色送入我的眼帘,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 勃和多彩。夏天,它们用浓浓的绿阴遮挡炎阳,在酷暑中带来些许清凉。这三棵树,引来了很多飞鸟,每天早晨,都能听到鸟在树阴中快乐地 唱歌 。此刻,那棵月桂树上已经蓓蕾满枝,再过些日子,空气中就会飘漾起桂花的清芬。空气中如果有树的气息,世界也会变得清新亲切。

 ⑥我知道,随着秋风的加剧,随着气温的下降,很多大树的绿叶会枯黄,会从枝头脱落。

 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衰亡和没落。冬天,那些常青的树木依然用绿色证明着它们的存在。而那些脱尽了树叶的树木,同样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B在寒风和霜雪中,光秃秃的枝杈就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手臂,它们似乎是想拥抱什么,召唤什么。凝望这些冬天的树,我的心里不会有枯萎的联想,冬天是无法消灭这些树木的,等春风一来,它们马上会萌芽长叶,把绿色的春消息传遍人间。苏东坡说:?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我想,这松柏,应该是所有树木的代称。

 ⑧是的,此刻,我想为树,为这些人类的朋友说几句感激的话。它们默默地屹立在我们身边,给我们绿,给我们宁静, 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却从来不会要人类回报它们。在这个世界上,树是人类最重要最可靠的朋友,我们理应对它们满怀感激之心。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不少年龄比我们上一代的老人们还要老的大树,它们目睹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也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它们不但没有使我们的城市变得衰老,还使一代又一代人从它们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城市因为它们而显得年轻。树是沉默的,面对自然,它们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然而面对人类的摧残,它们却无可奈何,只能逆来顺受。很多年前,我曾写过 文章 ,为城市里的那些大树担忧。我曾经担心我们这个城市最终将会变成一片没有绿色的水泥森林。现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树的重要,体会到树的可亲可近和可敬。这些年,上海到处出现新的绿地,大树和高楼一起生长着。这是令人欣慰的事情。

 ⑨很久以前,读过一位四川诗人的诗集,书名是《伐木声声》,诗人用一种豪迈骄傲的态度对砍伐大树、毁灭森林的行动大唱赞歌。长江流域的森林,就是在这样的赞歌声中消失的。这样的诗,现在再读,当然是触目惊心了。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书桌上也有一本旧诗集,作者是19世纪的法国人拉科姆。其中有一首诗,题为《栽树》,我忍不住要把它抄在这里:

 ⑩谁栽下了树,谁就栽下了希望。正如人的生命,必须扎根于时间的泥土才能爬向上帝的天堂。小树啊,谁能预料长大后,它们将会多么壮观。

赵丽宏《秋天的树》阅读题目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多处对树作了形象细腻的描绘,它们有的写出了秋天美妙的景象,有的写出了树对人类的恩惠,有的写出了树的顽强。

 B.第⑤段写树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把秋天的月桂树描写得既富生气又富美感。

 C.文末引用两本诗集,两相对照,显示了人们对待树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D.本文通过对秋天的树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树的感激、赞美之情,也表达了 作者对人们摧残树木的强烈不满。

 15.文章第②段写了乡村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

 16.书房的窗外只有三棵树,但在一年四季中却能吸引?我?的目光时间最多,这是为什么?(4分)

 17.通过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是 散文 作品描写景物的常用手法。下面是《济南的冬天》中运用这种写法的 句子 ,请你对此句作出自己的赏析,然后再从文中画线A、B语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题共6分)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18.本文的作者对城市里的树情有独钟,感慨良多,从中获得了许多人生感悟。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4分)

赵丽宏《秋天的树》 阅读答案

 14.(3分)A(此句应为?虚实结合?)

 15.(3分,每一点1分;概述不准确或过于啰嗦者,酌情扣分) 稻谷成熟,芦花盛放,雁群迁徙

 16.(4分,大意对即可,如有 其它 分析,可酌情给分)它们向?我?展现着生命轮回的过程,昭示着自然兴衰起伏的生机,使?我?联想起在大自然中曾经有过的种种美妙经历,(见第④节,2分) 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和多彩,(见第⑤节,1分) 使?我?感觉到生命的顽强。(见第⑦节,1分)

 17.(6分,两处赏析各3分,分析修辞手法、具体体现、表达效果,各占1分)

 (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把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比作花衣,把想象中春天满山花草覆盖的景象比作国美的山的肌肤,而肌肤、穿花衣又具有人的情态,(1分) 将济南冬天雪后小山的美景表现得生动形象。(1分)

 (2)示例1:A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将酷暑比作野兽,(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酷暑被秋风驱散的情状,把季节的 更替表现得具体可感。(1分)

 示例2:B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将光秃秃的枝杈比作伸向天空的手臂,赋予枝杈以人的情态,(1分) 生动地展现出了枝杈生命的顽强。(1分)

 18.(4分,大意对即可,不需逐一采点,可酌 情赋分)要有树一样的奉献精神,且不求回报;要常怀感激之心;面对痛苦挫折,要坚韧顽强;要像树一样善良、顽强和宽容。

 关于作者赵丽宏

 赵丽宏,男,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人。

 1952年出生于上海市区。?“”?期间中学 毕业 去崇明岛?插队落户?,期间开始文学创作。

 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历任《萌芽》月刊编辑、编委。

 1987年应聘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为第七、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常务理事。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 文化 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副主委。为华东师大、上海交大、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

成长历程

 快乐读书

 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 随笔 》一书的自序中,赵丽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

 外国文学

 从小学高年级到中学,赵丽宏开始接触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无论什么书,他拿到就读,平时除了读鲁迅,读茅盾,读巴金,读冰心,他还把上高中的姐姐从图书馆里借回家的一些外国文学名著,都读了一遍,如《安娜?卡列尼娜》、《唐?吉诃德》和《复活》、《战争与和平》、《悲惨世界》以及《基督山恩仇记》、《约翰?克利斯朵夫》等。特别是赵丽宏在上海旧书店里淘得的一套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丛,更令他兴奋不已。这一套新诗丛都是普希金的诗歌,译者是查良铮,出版于一九五五年。它们成了赵丽宏中学时代最喜爱的书。可以说,赵丽宏后来写诗,和当初读这几本诗集有很大的关系。这几本书,赵丽宏很珍惜,为减少磨损,他就用透明的纸很仔细地将封面包起来,但它们还是被赵丽宏翻得很旧。赵丽宏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我读得多而杂,读得囫囵吞枣,读得没有章法,然而就是靠着这样的阅读,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

 插队落户

 中学毕业后,赵丽宏离开上海市区去崇明岛?插队落户?,简单的行囊里寥寥几本印刷品中,有一本《野草》。现实中,很多小说往往读第一遍时觉得新鲜,看第二遍便觉无味。《野草》这样的书却可以让赵丽宏?一遍一遍地读下去?,因为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你反复回味,时时能品出新的韵味来。?当时,赵丽宏就想,?倘若鲁迅先生没有那厚厚的十几本著作,只有一本薄薄的《野草》,他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

 人生目标

 在农村?插队落户?的漫长的岁月中,赵丽宏?曾感到过孤苦无援,前途渺茫。?可就是那些和赵丽宏朝夕相处的书,使他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在一盏飘忽不定的油灯下,是书伴他?度过了许多温馨而愉快的时光?,使他?逐渐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也是书?帮助他选定了人生目标?。

 参加高考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赵丽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可供赵丽宏选择的?好书就像春天的花草一样,多得叫人眼花缭乱?。一九八一年赵丽宏毕业后到《萌芽》工作。那时,赵丽宏住在浦东,每天坐公共汽车经过黄浦江隧道,要花很长的时间到市区上班。由于?在车上的时间是特别难熬?,赵丽宏每天手握一本好书,便把难熬的时光化为愉快的瞬间。在公共汽车上,赵丽宏总能聚精会神地读书,任何噪声都不能干扰他的情绪,即使有人挤他,有人推他,他都莫然无知,因为他正?躲进书里作一次愉快的旅行?。

 书是朋友

 时代发展到现在,千变万化,然而,赵丽宏对书的痴迷却始终没有改变。已有了七八个书橱,拥有好几千册书的赵丽宏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会思想,我决不会离开书籍,决不会舍弃这些可爱可敬的朋友。?

猜你喜欢:

1. 赵丽宏秋天的树阅读题答案

2. 读树李国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3. 《冬天的树》阅读答案

4. 《秋稼》陆蠡阅读答案

5. 刘成章石崖上的枣树阅读题答案

6. 秋天怀念阅读题答案

7. 枯树的生命阅读答案

2009届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之古代散文阅读训练卷

  散文阅读

 (1)分析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落在文中作 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高考真题展示

 ●2007年《麦天》第16题:“头顶一团火球, 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 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 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 看有什么作用? (6分)

 ●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 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常用术语内容上:

 ●突出了……,表现了……,营造了……

 ●与… …相对比,强调突出……

 ●以……作衬托,突出了……

 结构上: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

 ●与……相呼应(照应)

 ●承上启下开头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

 点题 :渲染了…氛围 奠定了感情基调(景物) 与后文…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后文…作衬托,表现了…… 交代写作目的

 结构:

 总起全文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小说) 首尾呼应文中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作衬托,表现了 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 与…相照应或呼应文末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揭示或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与…形成对比,表达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与…相照应(回答前文某个问题) 总结全文

 例:《麦天》:“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 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案一

 (1)写出了天气的火热,以及男人们收麦 的辛苦,引发了下文妻子心疼丈夫而做可口的饭食

 ( 2) 写男人们收麦的情景,与题目:麦天形成了呼应。

  学生答案二: 为后文作铺垫。照应前文,呼应题目。

  参考答案

 ①强调(突出/表现)麦天男人的劳累 (内容上),为写妻子心疼丈夫作铺垫; (结构上)

 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 (结构上)

 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 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结构上)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解题方法:

 1、从内容方面分析:(1)概括本段文字直接表达的内容。 (2)考虑表现手法,看本段内容是否 与前后文中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反衬。

 2、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 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课堂练习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这段文字表明我是在有风的环境中长 大的;②点明题意;③引出下文对小城生活场 景的描述;④首尾呼应。(每点1分)

 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①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 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 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 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②结构上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 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

 3.结尾一段独句成段,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点明题意,首尾呼应;②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的“长大”不仅 是“肉身的生长”(身体的成长),更是摆 脱了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写出“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得1分,准确解说 “长大”含义得2分)

约55800字。共19段文言阅读。用于文言文阅读散文专题训练,题目新,解答精。

古代散文阅读训练

清远市第五中学庆元春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释]①宴然:安闲的样子。②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中:符合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 劝:鼓励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秦国地形便利 不如因普遇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B.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D.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说学,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

译文: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译文: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

文章标签: # 散文 # 阅读 # 文章